好书就是这样“磨”出来的——《刘守华故事学文集》编辑手记 – 国学网-凯发天生赢家一触即发官网
2020年12月29日,那天武汉开始飘小雪,《刘守华故事学文集》(1—5卷)终于下厂(文集6—10卷于2022年1月下厂)。我去湖北新华印务督印,当时摸着封面上凹压的蜿蜒河流图案,我想这应该是美编一个特别的设计,代表着文集记录了刘守华老师60多年漫长的寻梦历程,也象征着中国的民间文学事业如河流般源远流长,奔流不息。
9月15日晚,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典礼在杭州举行,民间文艺学家刘守华教授荣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荣誉称号。第二天,我与刘老师通电话,对他再次表示了祝贺;刘老师感谢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了质量上乘的《刘守华故事学文集》(十卷本),告诉我文艺界的朋友们都说今年对他来说是双喜临门。
2022年7月8日,“新时代中国故事学理论建设”研讨会暨《刘守华故事学文集》(十卷本)新书发布会在汉举行。这意味着我作为套书负责人的工作前后历经4个年头终于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刘守华故事学文集》被列入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文库,在出版过程中,先后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湖北省学术著作出版专项资金资助。文集出版后获得了学界极高的关注度,在社会上形成了良好的反响。《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湖北日报》等多家媒体先后对文集的出版进行了报道。作为套书负责人、责编之一,我最看重的是刘守华老师对成书的高度认可和褒奖。
心之所向,行之所往
在文集发布会上,刘守华老师发表感言,谈及自己从1953年进入华中师院就读,后留校成为民间文学课程的专业教师,至此开启了自己60多年来在民间文学园地的研究,实现了“个人兴趣、教师职业、社会责任‘三位一体’的耕耘不息乃至乐而忘倦”。听到这里,我眼前浮现起多次与刘老师见面的情形。
第一次为沟通出版事宜的见面居然是在骨科专科医院。2019年3月底,我开始接手文集的出版工作,刘老师说要出趟远门,回来后再约我见面详谈。4月初,刘老师给我打电话说他下山时摔了一跤,在医院刚刚做完膝盖手术。我的第一反应是让刘老师多休息几天,再去看望他。可刘老师说文集的前期录入、整理工作比较繁杂,不能耽误出版进程,让我速去医院沟通相关事宜。等我赶到他病房时,腿部吊着支架的刘老师虽然不太有精神,但已经写好了几页的框架安排、要增补的文章名目以及注意事项。我们谈了个把小时,我想让刘老师先休息,说明天再过来。已经84岁的刘老师跟我说“这属于‘小伤’,我们继续聊”,让我一时犹豫不决。一旁刘老师的爱人陈丽梅老师跟我谈及,比起以前去山区考察受的伤,这次确实是小伤。在后来的交流中,我才得知,2002年刘老师为考察湖南瑶族“女书”,在永州山路上发生车祸,被撞昏迷,肋骨也被撞断,当他醒过来时,已经是第六天。被抢救过来后,他问的第一件事竟是调研的记录稿是否完好。
“吾侪肩负千秋业,不愧前人庇后人!”刘守华老师一直将钟敬文先生赠与他的这幅题词作为座右铭,坚持不懈,一辈子深耕民间文学沃土,也一辈子投身教书育人工作。进入耄耋之年的刘老师,仍诲人不倦,坚持参与教育教学工作。刘老师一周要去几次文学院,和民间文学教研室的老师们讨论学术课题,给民间文学专业的研究生们作专题讲座。我去刘老师家送书稿、选图片,也常碰到来问学求教的学生。
在今年6月华师文学院“行远思恩”毕业典礼上,刘守华老师就给毕业生们上了毕业一课。他寄语大家将个人事业与社会责任结合,做到两点,一是“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二是“敬业乐群,居中争上”。鼓舞学生为学术、为教育、为人为事,“尽职尽责,投入自己最大的精力”。刘老师是这样要求学生的,也是这样做表率的。
刘守华老师对于文集的出版工作都是亲力亲为。解决责编提出的疑问、去图书馆核查资料、审读每一本书的清样、核查图片及文字说明。看到他往返文学院、家属区、出版社的从容身影,常常让人怀疑这是否是一位87岁高龄的老人。他积极上进的人生态度、严谨治学的学术规范深深感染着我们编辑。
文集编纂
文集在编纂之初,刘守华老师谈到自己的文集“不求全,但求精”。我们编辑理解刘老师的“不求全,但求精”,一是要区别于其他学者文集做全集的方式,选取刘老师用力最深最久、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二是在文集内容质量、整体设计上推出精品。
经过刘守华老师和出版团队的反复沟通,最后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十卷本的《刘守华故事学文集》包含《中国民间故事史》《民间文学概论十讲》《中国民间童话概说》《略谈故事创作》《佛经故事与中国民间故事演变》《道教与中国民间文学》《比较故事学》《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故事学纲要》《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间文学》《民间文学:魅力与价值》和《中国民间文艺学百年耕耘录》。
文集分为几个系列:一是对中国民间故事史的开拓性研究;二是对民间故事学这一民间文艺学分支基本原理的建构研究;三是对中国民间童话的系统研究;四是宗教观念与民间故事的关系研究;五是跨地区、跨民族的比较故事学研究;六是对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的特色研究;七是对民间故事的继承保护研究;八是对民间故事艺术世界的独特魅力及其所蕴含的价值观念研究。
文集中精选的著作曾获多项殊荣,并具有多个维度的开创性意义。在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共8次评奖中,《中国民间童话概说》《中国民间故事史》《比较故事学》《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及《道教与中国民间文学》5种著作曾获奖。《佛经故事与中国民间故事演变》获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文学概论》获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文集第一卷《中国民间故事史》,“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评价说:“作为系统研究中国民间故事史的第一本著作,它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该著从1999年至今,多次再版,三次列入“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正分别译成英、日、俄三种文字,将在国外出版发行,使中华各民族古今贯通的口头叙事艺术珍宝蜚声海外。第二卷中的《中国民间童话概说》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论述中国各族民间童话的思想和艺术,探讨童话艺术发展史及其民族特色的专著。第五卷《比较故事学》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比较故事学研究方面身先士卒。第六卷《故事学纲要》,从民间故事的界定与类别、传承、类同与变异、功能、叙事艺术、研究方法等方面,尝试搭建故事学的学科体系,学界认为,它标志着我国民间故事体裁学臻于成熟。
此次编撰文集,并非将刘老师的精选作品简单再版,而是进行了调整和补充,收入了刘老师近年来最新的研究成果。在书稿交付之前,刘老师对每一本书稿进行了细致审读,一一做了修改和补注。
比如第六卷《中国故事类型研究》,原书系教育部人文社科“九五”规划重点项目,首版于2002年。书中60个故事类型当时为刘守华老师牵头,由4人共同执笔撰写。此次纳入文集重新编定,除保留刘老师撰写的作为导论的“故事类型泛说”部分及有关“故事类型解析”外,另将刘老师的自选集《民间故事的艺术世界》中一部分类型研究文章,作为“故事类型学探索”章节收入。
第四卷《道教与中国民间文学》,当时已交书稿中有一部分写张三丰其人其事,刘老师交稿后又补充了几篇相关研究文章,准备插入正文相应人物处,责编白炜老师审读全书后觉得论文相对独立,建议作为附录形式呈现,得到了刘老师的认可。
雕琢内容
确定了书稿,接下来如何提高文集的内容质量,这是编辑团队的用力关键。在翻阅文集原书后,有几个方面的问题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一是对于民间文学语言呈现的特殊性,大量叙述故事的行文应尽量保留其语言特色,这种语言特色多为地方口语特色,比如:“咂”—喝;“逮”—吃;“耍”—玩;“哈数”—把握;“整酒”—喜事办酒;“穿得襟挂襟,纽挂纽”—穿得破烂、筋筋条条;“没得盘缠钱”—没有路费,等等。同时在做注释的时候,要检查和补充是哪地的方言,切不可张冠李戴。
二是文集的主体成书多为1979—2017年,时间跨度大,每个时期的出版规范略有不同,需要编辑根据现行规范进行适当地调整和修改。
三是文集引用了大量故事汇编的材料,许多材料由于年代的原因,注释信息是残缺的,后来的再版依然没有解决这类问题,编辑需要花大力气尽量查漏补缺,并进行核查。
比如第一卷《中国民间故事史》,多次再版。这一卷,刘老师邀请当时已经调去学院的出版社的老领导董中锋副社长做审读工作,董教授欣然承担了责编工作。我本以为这是一本责编不必太费力气的一卷,之后,我去董教授处取编辑好的书稿,发现他核查了每一条注释和引用,并做了标记,为核查、补全注释的参考书目信息写满了数十页a4打印纸。这种做责编的态度给我这个从业十多年的编辑又上了一课。
设计语言如何呈现
一本书有较高的内容质量,还要有与内容相统一的设计语言呈现。在文集编纂过程中,刘守华老师提到自己的学生有非常丰富的剪纸作品,是否可以用到文集上。我们认为剪纸艺术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呈现形式,与民间文学能够很好契合,便开始着手将剪纸作品融入文集的设计。
首先是十卷本的封面主图。为了更好地体现民间文学的丰富性,我们放弃了十卷本统一封面用图的做法。每一卷的图案我们和刘老师反复确认,希望选取能与该卷内容相契合的剪纸作品,再由美编进行设计处理。比如第四卷《道教与中国民间文学》,选取八仙过海中骑毛驴的张果老剪纸作品;第六卷《故事学纲要》,选取流传广泛且有多个版本的中国民俗故事——老鼠娶亲的剪纸作品;第八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间文学》,选取了中华经典传统故事——女娲造人的剪纸作品。刘老师还提出自己专门留有一幅梅花的剪纸作品,希望放入文集里,因为爱人陈老师的名字中有个“梅”字。我建议把这幅剪纸作品设计成第十卷《中国民间文艺学百年耕耘录》的主图,刘老师欣然赞成。该书收录了刘守华老师从事民间文学研究几十年间的近300篇文章,应该说陈老师见证和协助了刘老师探寻民间文学瑰宝的整个历程,预留的剪纸作品放入这一卷封面主图有特别的纪念意义。
其次是外封整体设计。我们的主旨思想是有年代感又带不过于灰暗、有质感且兼顾有生气的点缀。选纸上,我们选用了有不规则粗暗纹的偏明亮的青田灰特种纸做外封,白色凤尾纹专用纸做贴封。封面的色彩上,选用黑色、中国红、灰色几种中国传统色彩中偏重的颜色。文字主要为黑色,穿插有中国红的点缀,图案剪纸作品用灰色。字体的设计上,“故事学”字眼用行楷加以凸显。在选纸上,学术出版中心冯会平主任坚持尽善尽美,我们和美编老师一起反复考量纸张的颜色、纹路深浅、粗细,印文字图案后的效果差异,在初选的七八种样张中作比较,最终选定了大家都认同的封面用纸。
再次是版式设计。版式设计包含单页插图设计、书眉设计等,我们放弃了排版公司格式化的设计,特地让负责封面设计的美编胡灿老师统一进行设计。为呼应外封整体设计凸显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风格,美编老师设计了5套版式,我和刘老师意见一致地选取了单页中国传统窗格设计,与之搭配的书眉采用简化十字扣的设计。
最后是插图的选用。文集每卷采用不一样的插图,基于民间文学的特点,作者开展研究的时间跨度大,其藏有非常丰富的实地采风照片资料。经过数轮的调整,我们从数百幅照片中前后选取了近200幅照片作为各卷的文前图片。每一卷的文前图片,尽量与本卷的内容契合,按照写作纪实、作者走访、专题会议、专家题词、友人书信、版本梳理、获奖荣誉的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排版。刘老师为每一幅照片手写标注了时间、人物、事件。每一次选图,我就像个小学生期盼着刘老师讲故事,给我讲照片的拍摄背景。现在想来,就是这样的点滴让编辑工作累但快乐着。
2020年12月29日,那天武汉开始飘小雪,《刘守华故事学文集》(1—5卷)终于下厂(文集6—10卷于2022年1月下厂)。我去湖北新华印务督印,当时摸着封面上凹压的蜿蜒河流图案,我想这应该是美编一个特别的设计,代表着文集记录了刘守华老师60多年漫长的寻梦历程,也象征着中国的民间文学事业如河流般源远流长,奔流不息。
(本文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