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臣对立奏议选评(十二) – 国学网-凯发天生赢家一触即发官网
军屯的立与废
提示:汉宣帝时,后将军赵充国连续三次上奏,请求在边境实施军事屯田,列举十二大好处。廷议中获得朝臣赞同一次比一次多,由十分之三到十分之五、最后是十分之八。最后在朝廷获准。屯田之效不仅取得了对羌战事的决定性胜利,使西部边境在数十年间皆平安无事。,也促进了西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汉、羌民族之间的团结和融合。本人也被汉宣帝作为功臣图像于麒麟阁。汉武帝末年御史大夫桑弘羊也上书再次要求屯田,但却遭到汉武帝的斥责这是劳民伤财,不是忧患天下百姓的好建议,朕不能采纳。并承认朕即位以来,所做的许多糊涂事情,使天下百姓忧愁困苦,现在已经后悔不及。并下令自今日始,所有损害百姓利益,浪费天下钱财的事情,全部停止。
上屯田便宜十二事奏(1) 赵充国
臣闻兵者,所以明德除害也,故举得于外,则福生于内,不可不慎。臣所将吏士马牛食,月用粮谷十九万九千六百三十斛,盐十六百九十三斛,茭藁二十五万二百八十六石(2)。难久不解,繇役不息(3)。又恐它夷卒有不虞之变,(4)相因并起,为明主忧,诚非素定庙胜之册(策)(5)。且羌虏易以计破,难用兵碎也,(6)故臣愚以为击之不便
计度临羌东至浩亹(7),羌虏故田及公田,民所未垦,可二千顷以上(8),其间邮亭多坏败者(9)。臣前部士入山,伐材木大小六万余枚,皆在水次(10)。愿罢骑兵,留弛刑应募(11),及淮阳、汝南步兵与吏士私从者(12),合凡万二百八十一人,用谷月二万七千三百六十三斛,盐三百八斛,分屯要害处。冰解漕下,缮乡亭,浚沟渠,治湟狭以西道桥七十所(13),令可至鲜水左右(14)。田事出,赋人二十亩(15)。至四月草生,发郡骑及属国胡骑伉健各千,倅马什二(16),就草,为田者游兵(17)。以充入金城郡,益积畜,省大费。(18)今大司农所转谷至者(19),足支万人一岁食。谨上田处及器用簿(20),唯陛下裁许。
(上报曰:“皇帝问后将军,言欲罢骑兵万人留田,即如将军之计,虏当何时伏诛,兵当何时得决?孰计其便,复奏。”充国上状曰:)
臣闻帝王之兵,以全取胜,是以贵谋而贱战。战而百胜,非善之善者也(21),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22)。蛮夷习俗虽殊于礼义之国,然其欲避害就利,爱亲戚,畏死亡,一也。今虏亡其美地荐草(23),愁于寄托远遁,骨肉离心,人有畔志,而明主般师罢兵,万人留田,顺天时,因地利,以待可胜之虏,虽未即伏辜,兵决可期月而望(24)。羌虏瓦解,前后降者万七百余人,及受言去者凡七十辈(25),此坐支解羌虏之具也。
臣谨条不出兵留田便宜十二事(26)。步兵九校,吏士万人,留屯以为武备,因田致谷,威德并行,一也。又因排折羌虏,令不得归肥饶之地,贫破其众(27),以成羌虏相畔之渐,二也。居民得并田作(28),不失农业,三也。军马一月之食,度支田士一岁。罢骑兵以省大费,四也。至春省甲十卒(29),循河湟漕谷至临羌,以示羌虏,扬威武,传世折冲之具(30),五也。以闲暇时下所伐材,缮治邮亭,充入金城,六也。兵出,乘危徼幸,不出,令反畔之虏窜于风寒之地,离霜露疾疫瘃堕之患(31),坐得必胜之道,七也。亡经阻远追死伤之害,八也。内不损威武之重,外不令虏得乘间之势,九也。又亡惊动河南大、小使生它变之忧(32),十也。治湟峡中道桥,令可至鲜水,以制西域,信威千里,从枕席上过师(33),十一也。大费既省,繇役豫息,以戒不虞,十二也。(34)留屯田得十二便,出兵失十二利。臣充国材下,犬马齿衰,不识长册,唯明诏博详公卿议臣采择。
(上复赐报曰:“皇帝问后将军,言十二便,闻之。虏虽未伏诛,兵决可期月而望,期月而望者,谓今冬邪?谓何时也?将军独不计虏闻兵颇罢,且丁壮相聚,攻扰田者及道上屯兵,复杀略人民,将何以止之?又大开、小开前言曰(35):‘我告汉军先零所在(36),兵不往击,久留,得亡效五年时(37)不分别人而并击我?’其意常恐。今兵不出,得亡变生,与先零为一?将军孰计复奏。”充国奏曰:)
臣闻兵以计为本,故多算胜少算。(38)先零羌精兵今余不过七八千人,失地远客,分散饥冻。罕、莫须又颇暴略其赢弱畜产,(39)畔(叛)还者不绝,皆闻天子明令相捕斩之赏。(40)臣愚以为虏破坏可日月冀,远在来春,故曰兵决可期月而望。窃见北边自敦煌至辽东万一千五百余里(41),乘塞列隧(燧)有吏卒数千人(42),虏数大众攻之而不能害。今留步士万人屯田,地势平易,多高山远望之便,部曲相保,为堑垒木樵(43),校联不绝(44),便兵弩,饬甲具(45)。烽火幸通,势及并力,以逸待劳,兵之利者也。臣愚以为屯田内有亡费之利,外有守御之备。骑兵虽罢,虏见万人留田为必禽之具,其土崩归德,宜不久矣(46)。从今尽三月,虏马赢瘦,必不敢捐其妻子于他种中,远涉河山而来为寇。又见屯田之士精兵万人,终不敢复将其累重还归故地,(47)是臣之愚计,所以度虏且必瓦解其处,不战而自破之册也。至于虏小寇盗,时杀人民,其原未可卒禁。臣闻战不必胜,不苟接刃;攻不必取,不苟劳众,诚令兵出,虽不能灭先零,亶能令虏绝不为小寇,则出兵可也。(48)即今同是而释坐胜之道(49),从乘危之势,往终不见利,空内自罢敝,贬重而自损,非所以视蛮夷也。又大兵一出,还不可复留,湟中亦未可空,如是,繇役复发也。且匈奴不可不备,乌桓不可不忧。(50)今久转运烦费,倾我不虞之用以澹一隅,(51)臣愚以为不便。校尉临众幸得承威德(52),奉厚币,拊循众羌,谕以明诏,宜皆向风。(53)虽其前辞尝曰“得亡效五年”,宜亡它心,不足以故出兵(54)。臣窃自惟念,奉诏出塞,引军远击,穷天子之精兵,散车甲于山野,虽亡尺寸之功,媮得避慊之便,(55)而亡后咎余责,此人臣不忠之利,非明主社稷之福也。臣幸得奋精兵,讨不义,久留天诛(56),罪当万死。陛下宽仁,未忍加诛,令臣数得孰计。愚臣伏计孰甚,不敢避斧、钺之诛,(57)昧死陈愚,唯陛下省察。
(充国奏每上,辄下公卿议臣。初是充国计者什三,中什五,最后什八。(58)有诏诘前言不便者,皆顿首服。丞相魏相曰:“臣愚不习兵事利害,后将军数画军册,其言常是,臣任其计可必用也。”上于是报充国曰:“皇帝问后将军,上书言羌虏可胜之道,今听将军,将军计善。其上留屯田及当罢者人马数。将军强食,慎兵事,自爱!”(59)上以破羌、强弩将军数言当击,又用充国屯田处离散,恐虏犯之,于是两从其计,(60)诏两将军与中郎将卬出击。强弩出,降四千余人,破羌斩首二千级,中郎将卬斩首降者亦二千余级,而充国所降复得五千余人。诏罢兵,独充国留屯田。)
【作者介绍】
赵充国,(前137-前52),字翁孙,原为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人,后移居湟中(今青海西宁地区),西汉著名将领。智勇双全,熟悉匈奴与羌族事务。七十六岁尚为将征讨。汉武帝时,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击匈奴,率领七百壮士突出匈奴的重围。被汉武帝拜为中郎,官居车骑将军长史。汉昭帝时,历任大将军(霍光)都尉、中郎将、水衡都尉、后将军,将军,击败武都郡氐族的叛乱,出击匈奴,俘虏西祁王。汉昭帝死后,参与霍光尊立汉宣帝,封营平侯。后任蒲类将军、后将军、少府,神爵元年(前61),汉宣帝用他的计策,平定羌人的叛乱,并进行屯田。次年,诸羌投降,赵充国病逝后,谥号壮。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班固在《本传》中称赞他:“秦汉已来,山东出相,山西出将……何则?山西天水、陇西、安定、北地处势迫近羌胡,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故《秦诗》曰:‘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耳”。
【注释】
(1)上屯田便宜十二事奏:屯田:中国历代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有军屯与民屯之分,以军屯为主;便宜十二事:十二个项便利;奏,是上行公文的主要体裁,用途范围很广。刘勰《文心雕龙·奏言》称:“陈政事,献典仪,上急变,劾愆谬,总谓之奏。”
(2)茭藁(jiāogǎo)饲养牲畜的干草,主要供战马食用。后来张骞由西域引种更适合马匹食用的草种——苜蓿,藁遂被苜蓿取代;石:古代重量单位,合一百二十斤。
(3)繇役:同徭役;夷:古代中原汉族对周边少数民族的蔑称。这里指西北的羌人;
(4)卒:同“猝”,突然;不虞之变:难以预料的变故。虞:预料。
(5)庙胜之册:朝廷制定的胜敌之策。
(6)且羌虏易以计破,难用兵碎也:况且羌人容易以计谋来攻破,难以用武力去粉碎。虏:蔑称。
(7)计度临羌东至浩亹:计度(duo):估计、揣度;临羌:汉郡名,属金城郡,治所在今青海湟源县东南,汉时为羌族居住;浩亹(hàomén)汉县名,因浩亹水(今称大通河)而得名,治所在今甘肃省永登县西南大通河东岸。
(8)羌虏故田:原为羌人所有的田地;公田:即官田。可,大约。
(9)邮亭:驿站。汉代负责接待因公旅客、传递公文和警备巡逻诸事务。
(10)臣前部士入山,伐材木大小六万余枚,皆在水次:部士:部署和分派兵士;皆在水次:都按次序放在水中。此指把砍伐的木材都编成木筏放在水中。
(11)弛刑:指解除枷锁等刑具的徒犯。汉代常用此等人充军;应募:或称应募士,应募从军者。
(12)及淮阳、汝南步兵与吏士私从者:淮阳:县名,在河南省东南部,今属周口市;汝南:位于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东部,古属豫州;吏士私从者:西汉吏士出征时私自招募的随从,充作仆役,不算正式兵员。
(13)冰解漕下,缮乡亭,浚沟渠,治湟狭以西道桥七十所:冰解漕下:指春暖解冻后木排会顺流而下。漕:水运;缮乡亭:修缮乡间亭隧;湟狭:地名。在今青海西宁市东。
(14)令可至鲜水左右:使通道到达青海湖附近。鲜水:青海湖;左右:附近。
(15)田事出,赋人二十亩:田事出:春天人出种田;赋人二十亩:分配给每人二十亩。
(16)发及属国胡骑伉健各千,倅马什二:郡骑:金城郡骑兵。金城,今兰州市,公元前81年西汉设“金城郡”,取“金城汤池”实即要塞之意。汉代金城郡辖境相当于今兰州以西、青海省青海湖以东的河、湟二水流域和大通河下游地区,此为赵充国当年作战和屯垦之处。伉:壮;每十个骑兵,配备副马两匹。倅(cuì):副。
(17)为田者游兵:作为保卫屯田的骑兵。
(18)益积畜,省大费:增加积蓄,大大节省开支。益:增加;积畜:同积蓄。
(19)大司农:官名,九卿之一,掌管租税、钱谷、盐铁等。
(20)谨上田处及器用簿:谨呈上屯田地点以及所需器物用品的账簿。
(21)“帝王之兵”句:取意于《孙子》。《孙子·谋攻篇》云:“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音也;不虎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22)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取于《孙子·形篇》“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意谓先创造敌不可胜我的条件,然后我可胜敌。
(23)亡:失也。荐草:牛羊所食之草。
(24)兵决:解决兵事。期(jī)月:一整月。
(25)受言去言:谓接受赵充国劝导而还谕羌族人者。
(26)条:开列。
(27)贫破其众:言使其贫而破之。
(28)居收得并田作:言民田与屯田同时并作,两不相妨。
(29)省:检阅。
(30)折冲:意谓御敌。
(31)离:遭受。瘃(zhú)堕:因严寒瘃冻而断指。
(32)河南:指今兰州市以西黄河之南。
(33)治湟峡中道桥等句:谓桥成则行军安全方便,如从枕席上经过。
(34)繇(徭)役豫(预)息,以戒不虞,十二也:百姓的徭役可以止息,还可以戒备其他的意外事变,这是第十二。繇(徭)役:同“徭役”;豫息:预先止息。豫同“预”;虞:预料。
(35)大开、小开:羌族部落,在今甘肃河西走廊一带。
(36)先零:叛乱的羌族部落,被赵充国战败。
(37)五年时:指汉宣帝元康五年(前62年,未改“神爵”前)义渠安国征羌,纵兵杀羌人之时。不分别人:言不区别对待。
(38)多算胜少算:《孙子·计篇》云:“多算胜,少算不胜。”意谓筹算精细,故能获胜,谋虑短浅,必然失败。
(39)罕、开、莫须又颇暴略其赢弱畜产:罕羌、开羌、莫须羌又时常侵犯掠夺先零羌的老小妇女和牲畜财产。罕、开、莫须:罕羌、开羌、莫须羌,皆羌族部落;暴略:侵暴掳掠。
(40)天子明令相捕斩之赏:指羌人都知道汉宣帝诏示的有关区别对待羌人的政策,以及协助捕杀叛乱羌人有赏,并视其所捕杀者的地位、性别、年龄而赏格有差的相关规定。
(41)辽东:郡名,治襄平(今辽宁辽阳市)。
(42)乘塞列隧:乘塞:登塞,即凭借要塞进行防守;隧:同“燧”古代边塞用以报告战事的烽烟,即烽火台。
(43)部曲相保,为堑垒木樵:部曲:汉代军队编制单位。将军营以下分“部”,“部”下分“曲”。为堑垒木樵:挖堑壕、筑壁垒,设谯楼。樵:同“谯”。谯楼,瞭望敌情的高塔。
(44)校联不绝:校:指营垒。校联不绝:言营垒相次。
(45)便兵弩,饬甲具:便:利也。使之锋利;饬甲具:饬(chì),修整;甲具,战斗器具。
(46)“虏见”句:但敌人看到我们留下万人屯田这是他们必然被擒的下场,必然土崩瓦解、归降投诚的日子也就不会太久了。必禽之具:必然被擒之利器。禽同“擒”。
(47)累重:指妻儿。
(48)“臣闻”句:臣下听说出战不能必胜,就不要随便交锋;进攻不能必取,就不要随便劳师动众。如果命令军队出击,虽然不能歼灭先零羌,但是只要能使敌人再也不能作小股入侵,那么出兵也是可以的。先零:指叛乱的“先零羌”;亶(dàn),只要。
(49)即今同是而释坐胜之道:同是:指俱不能止小寇盗。释:放弃。
(50)乌桓:亦作乌丸,原与鲜卑同为东胡部落之一。公元前3世纪末,匈奴破东胡后,迁至乌桓山(又曰乌丸山),遂以山名为族号,大约活动于今西拉木伦河两岸及归喇里河西南地区。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汉军大破匈奴,将匈奴逐出漠南,乌桓又臣属汉朝,南迁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驻牧,代汉北御匈奴。
(51)倾我不虞之用以澹一隅:把预防意外的费用全部供给在一个偏远的地方。澹,同“赡”,赡养。
(52)临众:人名。酒泉(今甘肃酒泉)太守、破羌将军辛武贤(后继赵充国守边)之弟,时为步兵校尉。
(53)拊循众羌,谕以明诏,宜皆向风:安抚各个羌人部落,宣示英明的诏令,想必都会闻风归降。拊循:抚慰、安定。拊:同“抚”。
(54)“虽其”句:见注(39);宜亡它心,不足以故出兵:已不会再有疑心,因此不足以由此出兵。宜,应该;亡,同“无”。
(55)媮得避慊之便:躲过不敢同羌人作战的嫌疑。媮:“偷”的异体字;慊:同“嫌”,嫌疑。
(56)久留天诛:意谓没能及时消灭叛羌。天诛:天朝之诛。天朝,大汉朝自称。
(57)“愚臣”句:孰:同“熟”,仔细;不敢避斧、钺之诛:不敢逃避不执行王命的死罪。钺(yuè),古代兵器,像大斧;用斧、钺杀人的刑罚。泛指死刑。
(58)初是充国计者什三,中什五,最后什八:最初同意赵充国计策的占十分之三,以后占十分之五。最后占十分之八。是:同意,肯定;什三:十分之三,下同。将军强食,慎兵事,自爱:皇上对赵充国的关心和勉励。强食:多进食,“努力加餐饭”之意,自爱:多多保重。
(60)“上以”句:上:皇上;破羌、强弩将军:指破羌将军原酒泉太守辛武贤、强弩将军许延寿。两人皆主张调集更多的军队,分进合击,速战速决。屯田处离散:屯田之处兵力分散;两从其计:双方意见都采纳。
【翻译】
臣下听说用兵是为了宣扬美德、清除祸害,因此在外举兵得当,在国内则会产生福泽,所以不可不慎重从事。臣下所领的将吏士卒以及马牛的粮食,每月用粮谷十九万九千六百三十斛,盐一千六百九十三斛,干草秸秆二十五万二百八十六石。战争灾难长久不能解决,各种路役不会止息。又担心其他夷狄突然有意想不到的变乱,互相乘机而起,成为贤明君主的忧患,实在不是庙堂商议的胜敌之策。况且羌族容易以计谋来攻破,难以用武力去粉碎,所以臣下认为不便于出击。估计从临羌县往东到浩亹,羌敌原来的土地和朝廷的公田,百姓都未开垦,大约在二千顷以上,其间邮站驿亭也大多毁坏。臣下以前部署士卒入山,砍伐木树大小六万多株,都放在水边。希望能撤回骑兵,留下减刑犯人、应募士兵,以及淮阳、汝南步兵与将吏的私人随从,合计共一万零二百八十一人,每月用谷二万七干三百六十三斛,盐三百零八斛,分别驻屯在交通要道处。等到河冰解冻运下木材,修缮乡里亭隧,疏通沟渠,整治湟峡以西的道路桥梁七十处。使通道到达青海湖附近。春天田耕开始,每人授田二十亩,到四月青草生长,调发强健的金城郡骑兵以及属国的胡骑各一干,副马二百匹,到那里去放牧吃草,作为保卫耕田人的流动部队。把收获来的粮食,充实进金城郡,增加粮食积蓄,节省庞大开支。再加上现在大司农已经运到的粮谷,足以支持一万人一年的伙食。现谨呈上屯田地点以及所需器物用品的账簿,唯请陛下裁决准许。
皇上回报说:“皇帝问候后将军,你说准备撤回骑兵,留下一万人屯田,若按将军之计,羌敌何时才能诛灭,战事何时才能解决?究竟怎么办更好,请再奏报。”赵充国呈上奏书说;
臣下听说帝王的军队,足以保全自己而取得胜利,因此重计谋而轻力战。着力战胜了一百次,也不是好中最好的。所以只有作好不可战胜的准备,那么敌人才能被战胜。蛮夷的风俗习惯虽然不同于我们的礼义之国,但是他们想避害趋利,爱护亲戚,害伯死亡,却都是一样的。现今羌敌失去了美地肥草,苦于寄居他乡,骨肉同胞离心离德,因而人人都抱有反叛之心,而贤明君主如能回师撤兵,留下万人屯田,上顺天时,下因地利,来等待可能被战胜的敌人,虽然敌人没有立即受到惩罚,但解决战争的时间即可在望。目前羌敌已开始瓦解,前后投降的有一万零七百多人,还有接受我劝说而回去互相告示的共七十批,这些都是坐待支解羌敌的办法。臣下谨逐条陈述不出兵而留下屯田的十二条好处:
步兵九校,有将士兵卒一万人,留下驻屯作为武装防备,利用田地收获粮食,武威与恩德同时并行,这是第一。又因为排挤羌敌,使他们不能回到肥沃富饶之地,让其部众贫困破产,以造成羌敌之间互相背叛逐渐加剧,这是第二。当地居民能共同耕作田地,不失务农本业,这是第三。军马一月的食料,估计可以开支士卒一年的粮食,撤回骑兵可以节省大量费用,这是第四。到了春天检阅士卒,沿着黄河、湟水运送粮食到临羌,向羌敌显示我兵精粮足,宣扬威武,是可以传世的克敌制胜的办法,这是第五。用空闲的时间运下过去所伐的木材,修缮邮站驿亭,充实金城郡,这是第六。军队出击,乘敌之危去侥幸取胜;不出击,也可使反叛之敌困守在凄风寒冷之地,遭受霜雷雨露、疾病盛疫、凉疮断指的祸灾,而我们则坐得必胜之道,这是第七。我们没有经历险阻长途追赶造成死伤的危害,这是第八。内部不损减军队威武的实力,外部不使敌人有可乘之机,这是第九。同时又不去惊动在黄河南面的大开、小开羌人,没有使他们产生变乱的忧思,这是第十。整治涅峡一带的道路桥梁,使通道直至鲜水,以此控制西域,场威千里,犹如从枕席上通过军队那样安全方便,这是第十一。大量的费用节省下来,百姓的徭役也同时止息,这样可以戒备其他的意外事变,这是第十二。留下屯田可以得到十二项好处,出兵就失去了这十二项好处。我赵充国才能低下,年老体衰,不知长远之计,只是希望诏令朝廷公卿议臣广泛详细讨论,作出选择。
皇上又赐诏回复说:
“皇帝问候将军,所说的十二条好处,朕已知道。你说敌人虽然没有立即受到惩罚,但解决战争的时间已即可在望,所谓即可在望,指的是今冬呢?还是指什么时间?将军难道没有考虑,敌人听到我军大量撤兵,将会聚集壮丁,进攻骚扰屯田者以及道路上的驻军,又将杀掠人民,我们将怎么制止?又大开、小开羌从前说过:‘我们向汉朝军队密告先零羌驻军的地方,但汉军不前去进攻,这次长期留屯,会不会像元康五年一样,不分区别而一同打击我们?’他们心中常怀恐惧。如今军队不出,会不会发生变乱,与先零羌结为一体?将军仔细计议再奏报给我。”
赵充国上奏说,臣下听说用兵以计谋为根本,因此计算多的胜计算少的。先零羌的精锐部队现在剩余的不超过七、八干人,失去了原来的土地,客居远方,分崩散离,受饥挨冻。罕羌、开羌、莫须羌又时常侵犯掠夺先零羌的老小妇女和牲畜财产,反叛先零羌归来的络绎不绝,这是全都听到天于关于奖赏自相捕杀罪犯的英明诏令。臣下愚以为敌人败坏已指日可待,最远也在来年春天,因此我说解决战争的时间已即可在望。我见到北部边疆自敦煌至辽东长达一万一干五百多里,沿着要塞设置亭隧只有吏卒几千人,敌人几次大部队进攻不能造成祸害。现在我们留步兵一万人屯田,地势平坦,又多高山远望方便,部队之间相互保卫,深挖壕沟.高筑木楼,九校联系络绎不绝,备好武器弓弩,整治作战器具,烽火相通,形成一股合力,以逸待劳,这是用兵的有利方而。臣下以为屯田对内有不费财力的好处,对外有守御敌人的准备。我们的骑兵虽然撤离了,但敌人看到我们留下万人屯田成为他们必然被擒的下场,他们土崩瓦解、归降投诚的日子也就不会太久了。从现在开始的三个月中,敌人马匹瘦弱,必定不敢将妻子儿女放在其他部落,然而自己却老远地跋山涉水来侵犯我们。又看到屯田之士是招兵万人,最终也不敢再将他们的老少妻儿带回故土。这是臣下的愚计,估计敌人必定在当地逐渐瓦解,这是不战而敌人自败的计策。至于敌人小股入侵,不时杀害人民,这原本就未可禁绝。臣下听说出战不能必胜,就不要随便交锋;进攻不能必取,就不要随便劳师动众。如果命令军队出击,虽然不能歼灭先零羌,但是只要能使敌人再也不能作小股入侵,那么出兵也是可以的。现今同样不能禁绝敌人小股入侵,而放弃坐待取胜的办法,采取冒险的行动,用兵前去出击终究也见不到好处,使内部空虚而自找疲惫,削减实力而自作损耗,这不是对付蛮夷的办法。又大军一出,回来后就不能再留下来屯田,湟中地区也不能空空无物,如果是这样,又得再发徭役。况且匈奴也不可不戒备,乌桓也不可不忧虑。如今长时期地转运耗费烦多,把预防意外的费用全部供给一个偏远之地,臣下愚以为不合适。校尉临众有幸承皇上的威福,带着丰厚的币财,安抚各个羌人部落,宣示英明的诏令,想必都会闻风归降。虽然他们以前曾经说过“会不会像元康五年那样”,但现在已不会再有疑心,因此不足以由此出兵。臣下暗中思付,奉诏出塞,领兵远征,用尽天子的精兵,如果把车甲抛散在荒山野田之中,虽然没有一尺一寸的功劳,但只要能苟且偷安,躲过不敢同羌人作战的嫌疑,因而也就没有事后的过失与罪责,这是对人臣不忠有利,不是贤明君主和国家的好事。臣下有幸能够激奋精兵,征讨不义,但不能及早歼灭敌人,罪该万死。承蒙陛下宽宏仁慈,不忍心加罪,使臣下多次得到仔细考虑的机会。臣下深思熟虑以后不敢逃避不执行王命的死罪,冒死陈述愚见,唯请陛下明察。
赵充国每次上奏,皇帝就交给公卿议臣讨论。最初同意赵充国计策的占十分之三,以后占十分之五。最后占十分之八。诏令诘问以前说赵充国之计不好的,都低头认错。丞相魏相说:“臣下愚昧不熟悉军事上的利害得失,后将军几次筹划军策,.他的话常常是对的,臣下担保他的计策必能可用。”皇上于是回报赵充国说;
“皇帝问候后将军,上书陈言可胜羌敌的办法,今听从将军的意见,将军的计策很好。请报上留下屯田以及应当撤回的人马数目。将军应多进饮食,谨慎用兵,多多自爱。”皇上又以破羌将军、强弩将军多次进言出击,而赵充国屯田的地方大多分散,担心敌人侵犯,于是也同意破羌将军与强弩将军的意见,诏令两将军与中郎将赵印出击。强督将军出击,瞬服四千步人,破羌将军斩敌首二千缀.中郎将赵印也斩杀与降服二干人,而比赵充国所降服的又得五千多人。宣帝下诏撤兵,只有赵充国留下屯田。
【评说】
羌族是我国境内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青海、甘肃的东部和四川的西北部。春秋战国时期,羌人的社会经济由狩猎为主转向农业和畜牧业。西汉初年,羌人分化为若干部落,虽互不相属,却皆臣服于匈奴。曾与匈奴联军十万攻汉令居塞(今甘肃永登境内),汉遣李息等率兵十万征服了羌人,并设置护羌校尉。汉宣帝神爵元年(前62)春,因汉将义渠安国征羌,斩杀羌人贵族并纵兵杀羌人,引起羌族诸部联合发动叛乱,攻城夺邑,杀官掠民。为了镇压叛乱,年逾七十的西汉名将赵充国毛遂自荐,亲自挂帅出征平定叛乱。结果杀敌数万,获牲畜十万多头,迫使叛羌各部向西北逃窜。这时,汉庭有关人员对进一步用兵方略产生分歧。破羌将军、酒泉太守辛武贤、强弩将军许延寿等主张调集更多的军队,乘势分进合击,速战速决。而后将军赵充国认为汉朝的主要敌人是匈奴,不必用大量军队来对付叛羌。他根据当时形势和对粮食辎重等后勤保障状况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后,预计叛羌必溃。只要持之一定时日,必能全胜安边。于是,向朝廷提出罢息骑兵,留步卒在边疆屯田以待羌敝的建议。这就是他逐一解释屯田之利的三次上书。
赵充国在给汉宣帝的三封奏折中,具体详细阐述了罢息骑兵,留步卒屯田的意义和方法。他首先指出:叛羌只能用计破之而难以用兵取胜。如果罢息骑兵,留两万步卒屯田,一者可以“以为武备”,二者可以“因田致谷”,使国家“内有无费之利,外有守御之备”,避免了“久转运烦费,倾我不虞之用以澹一隅”等弊端。针对有些人的责难,赵充国认为留兵屯田,虽然停止了军事进攻,但却可以使“不得归肥饶之地,贫破其众”,使其“窜于风寒之地,离霜露疾疫瘃堕之患”,而对汉庭来说,这却是“顺天时,因地利”,是“坐解羌虏之具。叛羌虽然“未即伏辜”,然而“兵决可期而望”,而且一旦出兵则是“释坐胜之道,从乘危之势”。
赵充国的陆续上奏,由于事实俱在、说理充分,也逐渐改变的朝臣们的看法:最初同意赵充国计策的占十分之三,以后占十分之五。最后占十分之八。以前指责赵充国的也都改变了看法。丞相魏相对汉宣帝说:“臣下愚昧不熟悉军事上的利害得失,后将军几次筹划军策,他的话常常是对的,臣下担保他的计策必能可用。”于是汉宣帝下令军队屯田。不久,赵充国的屯田战略大见成效。兵力近五万人的叛羌战死7600人,3万1200人投降,饿死、淹死5000多人,出逃的4000多人。而且投降的羌人还应诺将这4000人追回。神爵二年(前60),赵充国奏明上述情况,奉旨撤回军屯部队,胜利还朝。当年秋天,羌人全部降汉,汉置金城属国以处理羌族事务。
赵充国这次屯田虽然时间不长,但无论对当时还是后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西汉政府由于采纳了赵充国的建议,取得了对羌战事的决定性胜利,西部边境在数十年间皆平安无事。不但有效保卫了边疆,也促进了西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于汉人屯田、羌人内迁,也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对我们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有着深远的影响。赵充国总结了著名的“留田便宜十二事”,即屯田的十二好处,成为反映我国屯田制度的重要文献。其中论述的将军事进攻与经济打击结合起来的军事思想,以及降低国家军费开支的国防经济思想,甚至对现代国防也有指导意义。自此经魏晋南北朝、隋唐以至两宋,各代都推行过边防屯田:三国时代的曹操与东吴孙权都在接壤的江淮地区屯田备战,西晋继之。唐代屯田主要在辽东至陇右的北方边界,有5万顷左右。明代达于极盛,约64万余顷。清代除保留漕运屯田外,也在蒙古、新疆和西南苗疆设有若干屯田。新中国成立前,在解放区延安一带进行军屯和民屯。新中国成立后,更在新疆地区和东北三江平原展开由部队和上海等下放知青组成的军屯和民屯,并专门设立“农垦部”。赵充国也因此功勋被载入史册。甘露三年(前51),汉宣帝刘询因匈奴归降大汉,回忆往昔辅佐有功之臣,乃令人画十一名功臣图像于麒麟阁以示纪念和表扬,其中就有“后将军赵充国”。
文章分页: 1